说起王爷,相信很多朋友们对这个词不会陌生了,在古代属于身份非常显赫的王族。获取很多人都认为,清朝王爷上都是皇帝的儿子,其实严格来说,清朝的皇子不一定都是王爷,皇太极建清后,皇子初封爵位从和硕亲王到辅国公(最低到镇国将军)都有,然后通过不断晋封到达最高爵位。
1、首先要看生母的出身
这一点非常重要,是不是中宫皇后嫡出或是高等级宫妃所生,几乎主导了皇子的爵位等级。
比如清太宗第七子,爱新觉罗.常舒,生于崇德二年(1637年)四月十九,生母是伊尔根觉罗庶妃,初封镇国将军,直到康熙八年才由侄子康熙帝晋封为辅国公。
清太宗第十子韬塞初封更是区区三等镇国将军,这在清朝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他的生母为庶妃克伊克勒氏。
但是比他们还晚出生的博穆博果尔,他的母亲是崇德五妃中排名第三的麟趾宫贵妃,所以入关时三岁,毫无战功的他在顺治十八年被其兄福临封为和硕襄亲王。
再比如康熙诸子中,论母亲身份排第一的是太子(废)胤礽,是康熙发妻仁孝皇后赫舍里氏。排名第二的就是皇十子胤䄉,生母钮祜禄氏是遏必隆女,孝昭仁皇后的妹妹温僖贵妃钮祜禄氏,虽然他不爱学习比较顽劣,康熙也并不怎么喜欢他,但是首封依然是郡王爵位(敦郡王),而后来的雍正皇帝胤禛首封(康熙第一次大封诸子)仅是贝勒爵位。
而大家在《雍正王朝》中喜欢的侠王皇十三子胤祥,他的母亲章佳氏是个满洲镶黄旗包衣的宫女,身份极低,虽然康熙比较赏识他,但在夺嫡风波中受了影响,被圈禁。到了35岁还是无爵的皇子,雍正继位后才恩封为铁帽子和硕怡亲王,并尊其母为皇贵妃,附葬景陵。
2、另外看皇子的齿序
早出生的作为兄长拥有更多表现机会,更早“为君父分忧,为社稷建功”,在朝中建立威望,甚至组建自己的派系。
比如康熙的庶长子胤褆(保清)的母亲叶赫那拉氏,出入宫时的地位仅仅是庶妃,但他年纪长,在康熙二十九年和康熙三十五年两次随军征讨噶尔丹,虽然没什么功劳(第一次还犯了错误被召回),但在康熙三十七年三月还是被首封为直郡王。
还有康熙的皇三子胤祉,生母为荣废马佳氏,他与太子的关系不错,康熙三十五年(1696年),康熙帝再次亲征噶尔丹,胤祉奉命掌管镶红旗大营。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三月,康熙第一次册封诸成年皇子,胤祉被封为诚郡王。
3、其次看考功(战功)
简单的说就是皇帝派给皇子差事或主管朝廷部分事务,观察其个人能力,在处理政务和指挥战事中是否有突出的表现。
比如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五子爱新觉罗硕塞,多次率军攻明,破李闯诸部,击破南明朱由崧,平定姜镶叛乱,他的母亲是太宗的侧妃叶赫那拉氏,地位不高,但硕塞还是靠自己的战功为自己赢得了承泽亲王的爵位,但爵位“”不在贵宠之列。兹以太祖孙故,加锡王爵。其班次、俸禄不得与和硕亲王等”,在和硕亲王之下,多罗郡王之上,成为了八大铁帽子功王之中的庄王系始祖。
再比如雍正皇帝胤禛,他随父亲征噶尔丹,掌正红旗大营,之后治理河道,奉旨南巡江浙,康熙年老后,他又奉旨前往盛京祭告祖陵,回京参加贡士会试试卷复查事务,清查官仓,后来负责行政,管理官吏,韬光养晦,甚至多次冬至代康熙帝南郊祭天,表现的至诚至孝,赢得康熙帝的信赖,晋封为雍亲王。
4、再其次看个人魅力
自幼是否被父皇喜欢,出阁读书是否刻苦,皇子师傅的评价,文学造诣和军事能力等。
比如乾隆的五子永琪(还珠格格里的男一号),琴棋书画无所不精,天文地理无所不晓,骑马射箭功夫了得,关键是长得还帅气精神,你说气人不气人。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着大火,万险之时他背起他爸爸乾隆冲出火海,他的母亲珂里叶特氏最初仅是由常在晋升的贵人(后母因子贵被晋封为愉妃,追封贵妃),乾隆三十年(1765年)十一月,年仅24岁的永琪封为和硕荣亲王。
道光皇帝六子爱新觉罗奕訢,文武全才。文学造诣很高,分析政务也是入木三分,十几岁时奕訢就曾自创枪法二十八式,刀法十八式,道光亲自为奕訢的枪法命名为“棣华协力”,刀法为“宝锷宣威”,并赐他御用白虹刀,虽然种种原因让他没有登上帝位,但将他和皇四子奕詝一同写进了传位诏书,并封为和硕恭亲王,这在清朝绝对是独一份。
5、最后看兄弟多少
兄弟多了,竞争力大,兄弟少了压力就小多了。康熙的儿子三十五个,女儿二十个,活下来的儿子二十四个,女儿八个,够现在的学校一个班了。在这种兄弟一大堆,个个也不是省油的灯的条件下,高等级的爵位得来不易,尤其是在康熙活着的时候(第二次册封),他儿子中除了胤礽外,只有皇三子胤祉、皇四子胤禛、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,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䄉封为郡王,其他如黄八子胤禩,皇九子胤禟、皇十二子胤祹、皇十四子胤祯等只封为贝勒,贝子等爵位。
而嘉庆帝的儿子只有五个,活下来的四个,除了嫡二子(嫡长子死了)道光帝旻宁外,剩下三个个个是亲王,皇三子惇亲王爱新觉罗·绵恺,皇四子瑞亲王绵忻,皇五子惠亲王绵愉。
而清文宗咸丰帝就两个儿子,活下来一个就是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,他想不当皇帝都难。